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适合在互联网平台销售吗?

2023-07-19 07:39:12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适合在互联网平台销售吗?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基金销售业务迅猛发展。无论是规模增量还是运营模式创新都引领着行业,成为财富管理行业里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然而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平台至今仍未能在30万亿的银行理财产品赛道分一杯羹。

01

互联网平台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年之前。

2013年,那时互联网远不如现在普及,双十一交易额也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但是,高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和网购成交金额,还是让部分银行嗅到了巨大的潜力。

那一年,广发银行计划在11月11日当天正式开业淘宝店,创新性地将传统理财产品搬到电商平台上销售。前期预热的产品命名相当接地气,收益率也同样能打,分别为“土豪金系列1号”期限1年,预期收益7%;“白富美系列1号”期限180天,预期收益率5.8%;“高富帅系列1号”期限90天,预期收益率5.5%。

然而,这些产品最终并未如期销售。

11月9日,广发银行暂停了这一计划。产品下架的原因是无法落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的“亲见亲签”要求。这个规定要求客户购买前要亲自到银行柜台接受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抄录风险确认语句,并签名确认。对此要求曾有监管层人士解读为,“如果把银行比作药店,那么银行理财产品就是药店里的处方药,必须购买者本人亲自到店里进行实名登记。”

这次叫停成为业内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在“亲见亲签”的红线之下,其他银行也打消了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的尝试。互联网平台的主战场转到了公募基金,代销银行理财产品就此搁浅。

近两年,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引发的一系列行业巨变下,银行理财产品重新上线互联网平台似乎迎来了转机。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普及,对“亲见亲签”的要求与十年前已有较大改变,在电子渠道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和风险确认同样被认可;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是个重要契机,它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管机构和代销机构做了法理上的区分,为代销机构类型的多样化打开了想象空间。

特别是2023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为非银行机构销售银行理财产品留出了空间。根据该办法,只要获得监管认可,互联网平台也可能成为代销机构。

02

如此一来,似乎银行理财产品上线互联网平台是顺理成章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各相关方的诉求,答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表面上需求是最明确,也是最迫切的。这两年,互联网平台普遍面临基金滞销,保有量规模增长乏力的困局。若此时能打开银行理财产品代销之路,那么产品丰富度和客户投资体验将会有很大提升,有助于打破当前的增长困局。

但如果再深入研究,对互联网平台来说,当前上线银行理财产品却未必是最好的时机。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但与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仍有提升空间。

有的银行理财产品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不够透明,只有产品合同、说明书等法律文件,缺少如公募基金每个季度定期公告的重仓资产、投资策略、产品规模、产品申赎情况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