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保小课堂]以案说险(第九课):警惕“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 投资理财基础知识书电子版免费
原标题:[3·15消保小课堂]以案说险(第九课):警惕“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
3·15消保知识小课堂
— 以案说险 —
关于警惕“保本保息”“刚性兑付”
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
2023年1月1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实施。《资管新规》明确了金融机构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承诺,实施“刚性兑付”,购买的客户需自担风险。
工商银行提醒金融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需充分认识投资风险,防范仍宣称“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的违规产品及金融诈骗,理性投资。
一、什么是“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即通常所称的“保本”“保本保息”“保本保收益”,“保本”是指金融消费者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后,金融机构必须保证返还金融消费者的本金;在此基础上的“保本保息”“保本保收益”是指在保证返还本金的基础上,还能保证向金融消费者返还承诺的收益。
二、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对金融消费者来说,“刚性兑付”的产品传递的是理财无风险的观念,让金融消费者相信无风险也能有高收益的“神话”。长此以往,大多数金融消费者会丧失风险判断能力和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也使得金融诈骗有了可乘之机。对金融机构来说,“刚性兑付”意味着最终的风险将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是常态,一旦金融机构难以承担,将导致局部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对金融市场来说,“刚性兑付”背离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市场规律,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作用。
因此,为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投资意识,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
三、购买理财产品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和合同条款最能真实反映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和双方权利义务。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金融消费者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了解各方的权利义务,审慎评估风险、确认并签署合同,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观念。对于金融机构的销售人员宣称“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的情形,金融消费者要充分提高警惕,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合同条款,知晓产品的资金投向,了解产品的真实风险和收益,以及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如涉及金融诈骗,应立即拒绝,及时报警。
此外,金融消费者要注意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时的签约对象及资质。特别警惕“飞单”现象,辨清签约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的销售人员可能利用投资者的对自己或金融机构的信任,以“高回报,保本保收益”的话术推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或获得代客理财资金后,将资金投向职业放贷人或小额贷款公司,此类投资风险极大,投资者误以为系与金融机构建立了投资理财合同关系,往往等到纠纷发生时才发现真相,但为时已晚。
展开全文(二)强化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消费者要适当学习投资理财基础知识,强化理性投资意识,了解投资市场存在的风险,理性对待投资、增强甄别能力,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在投资时,应选择正规的持牌机构、正规的销售渠道和正规的从业人员,并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维护自身权益。面对高风险高收益投资产品,金融消费者要充分认识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要充分评估后谨慎投资。一旦投资,就要强化参与意识,时刻关注理财资产状况,要求受托人及时提供资产变动、收入和费用账单,以便随时掌握资产变动状况,更好地控制风险。
此外,金融消费者应及时了解监管机构发布的风险提示,提高自身关于传统金融产品和新型金融服务的认识。投资前应向监管机构、有关部门咨询销售方的经营资质、主体资格等情况,冷静分析,避免遭遇金融诈骗。
END
【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