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信托>正文

从热点事件“张兰家族信托被击穿”说起:有钱人被坑,下场更惨?

2023-07-13 23:34:07 互联网 未知 信托

从热点事件“张兰家族信托被击穿”说起:有钱人被坑,下场更惨?

3月16日,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境外家族信托被击穿一事引发热议。

3月3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公布了La Dolce Vita Fine Dining Company Limited(甜蜜生活美食有限公司)与张兰的民事诉讼裁决书,判决张兰及其公司名下所有的纽约西53街20号,39A公寓出售所得归甜蜜生活美食有限公司所有。

而甜蜜生活美食有限公司实际上是欧洲私募股权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以下简称CVC)为了收购俏江南成立的,判决书还透露张兰在2023年与CVC的诉讼中败诉,共欠对方1.42亿美元及其利息。

为了追讨1.42亿美元的欠款,获取出售纽约公寓的资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CVC还瞄准了张兰在海外的家族信托。

关于张兰和CVC爱恨情仇,因果渊源,实际上没有必要展开多说,是个很俗套,简单粗暴的资本游戏而已。

这次热点事件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

具有独立性的家族信托财产为何能够被接管?

被击穿的到底是家族信托还是个人财产?

什么情况下家族信托财产可能会有被执行的风险?

但是客观来说,信托这个东西,实际上和绝大多数普通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信托是一种理财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

之所以信托和普通人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信托是一种法律行为,因此在采用不同法系的国家,其定义有较大的差别。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信托定义,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没有对信托的定义达成完全的共识。

2,建立和投资信托的门槛很高,以中国国内为例:

信托投资的门槛-信托产品的投资门槛为100万元人民币。

信托合格投资者门槛-信托投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也是有相应的门槛,根据国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合格的信托投资者(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不管是门槛,还是资格,实际上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3,家族信托,是中国,乃至全球富豪隐匿财富的保险箱,属于特定群体,特定需求,特定目的的产物。

1

复盘:张兰家族信托被击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通常,家族信托是有钱人为了避税而成立的,同时也为了保护家族的长远利益,防止不孝子孙挥霍遗产而选择找一个信托公司建立家族信托。

作为著名餐饮品牌创始人的张兰,曾经在北京商业大放光彩的张兰女士,自然也有自己的信托:

2014年2月2日,张兰的家族信托壳公司Success Elegant Trading Limited 成立(以下简称“SETL”);并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6月3日成立了离岸信托The Success Elegant Trust,受益人为她的儿子汪小菲及其子女,托管人为亚洲信托(AsiaTrust Limited)。

2023年11月2日,新加坡高等法院作出判决,同意张兰(俏江南创始人)的债权人La Dolce Vita Fine Dining Company Limited(甜蜜生活美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甜蜜生活公司”)提出的向张兰设立的家族信托项下银行账户任命接管人的请求。

这份新加坡高等法院的公开判决书显示,张兰的家族信托名下的两个账号均已被接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判决书中,新加坡高等法院的法官认定:张兰是信托所在银行账户资产的实际所有人,因此同意了原告也就是CVC提出的任命接管人的申请。

这也就意味着,本来起着资产隔离作用的离岸信托被击穿,张兰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家族信托财产被认定为是张兰的个人财产,那么自然张兰的债权人CVC可以申请对这笔资金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本案中,张兰女士主张该资金属于家族信托资金,试图以家族信托作为对抗债权人的“避风港”。

但是信托被击穿,就意味着,张兰原本想要隔离风险的私房钱,不管是什么名义,什么名头,是藏不住了。

普通人根本对什么家族信托,击穿之类高大上的词完全不理解。

不理解也很正常,这都是有钱人的把戏,我们这些穷人最多只能在教科书上或者互联网上,像我这样的自媒体文章里面看到。

张兰在2014年成立了家族信托,往信托里面装了2.5亿美元,受益人是她本人,汪小菲以及子孙。

这个2.5亿美元哪来的呢?

是一家名为CVC的基金公司,收购了俏江南69%的股权,一次性把钱打给了张兰,张兰转手就去做了家族信托,想把这笔钱隔离起来。

自从做了家族信托开始,她就一心想当老赖,反正钱都隔离了,还怕个屁。

没想到,天算不如人算,张兰搞了那么多小动作,最终还是被坑了,就是被她的家族信托管理人给坑了。

理论上说,成立的家族信托的确是起到资产隔离的作用,其本质在于,这个钱已经不是你的了,属于这家家族信托公司,所以才有隔离资产的效果。

如果你对这笔钱依然有掌控权,那么就不存在隔离的说法,这笔钱的所有权还是你的。

CVC也不是省油的灯,它调查到张兰在2014年4月,2015年2月,分别转出300万美元,于2014年11月还转出一笔钱购买美国的公寓。

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表明张兰对这笔钱有着强大的控制权,所以这个信托就是个假信托,资产隔离是没有合法性的。

这就是张兰家族信托被击穿这件事,逻辑通畅,因果清晰的过程解读。

别看家族信托这个东西和老百姓有距离,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说到底,还就是那么一套简单粗暴的东西。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本判决也并非执行家族信托财产的首例,不少富豪也遭遇了和张兰类似的情况。

在俄罗斯此前著名的“普加乔夫信托案”中,由于普加乔夫同时身为委托人和保护人、保有对家族信托财产的较强控制权,这一信托关系同样被认定为虚假信托,俄罗斯当局因此对普加乔夫成功追债。

类似的认定方式还曾出现于土耳其富豪身上。由此可以看出,在委托人对家族信托财产享有控制权的情形下,将信托财产认定为个人财产已经成为各国司法实践中的共识。如果通过虚假信托的方式逃避债务,恐怕难以行得通。

2

信托,究竟是“血洗”富豪巨额财富的镰刀,还是隐匿财富的保险箱?

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理财,无产死于P2P,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

张兰这一次就栽在信托上面,也符合土豪人设,

金融,财务,税收,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去坑一个外行人,实在太简单了。

越是有钱,坑起来越带劲。信托这个东西,天生就带有资本主义自私自利,传承财富的色彩:

家族信托制度诞生于中世纪的英国,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

家族信托作为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家族财富整体计划的金融服务法律架构,承载着稳定财富收入、实现资产增值和保障家业长青的重要功能,也成为家族财富的长效传承机制。

而家族信托财产的一项重要特点是其独立性。注入家族信托的资产所有权不归委托人和受托人所有,而是属于家族信托账户。

受托人依照信托合同的约定将账户中的所有收益逐步、有序分配给受益人,而委托人则不得再对信托财产加以实际支配。

由此,家族信托财产以其权属的独立性抵御着商业世界的种种风险,是委托人为受益人留有的“密封罐里的火种”,这也是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其他财产的主要区别之一。

正是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各国的司法实践中一般不会随意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或者保全措施。

例如我国《信托法》就规定,除本法第十七条规定情形外,信托财产不得被强制执行。

张兰家族信托案的尘埃落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信托项目敲响了警钟。

高净值人群往往希望通过设立家族信托来隔离经营风险或优化资产配置,但是家族信托同样需要在设立和后期运作过程中严守法律的约束。

有钱,富裕,拥有财富,不是罪过,但是想要把有原罪的钱用信托的方式成功洗白,并且实现顺利传承,别说是中国了,就是全世界,也是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

实际上,信托这个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个东西的存在,其实就是为富人群体量身定制的“作弊器”。

守规矩的人,谁会处心积虑把钱搞到信托里,隔绝债权人呢?

从一开始干这个信托的把戏就是摆明了给富豪群体的脏钱和不义之财开一个后门的。

有钱人和富豪,为了赚钱尽可以瞎搞,负债累累,上千万的债主排队等退烧,但依然还能过豪华生活,当人上人,因为有一系列的所谓合约来保障这样群体的财富的独立性。

所以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合法吗?许多带漏洞的法律让它看起来合法。但也是看起来合法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资本主义国家的味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思维和逻辑。

很多想着世代都能荣华富贵,财富代代相传的,特别是有原罪,或者敛财过程不讲规矩的群体都动起了这种歪心思。

但是轮回这个东西,永远也逃不掉,做信托生意的,会不知道自己经手的这些财富干不干净?

人性面前,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别说道德了,就连法律都可以践踏。

马克思那句形容资本的话是怎么说的?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有钱人想着钻法律和规则的空子,玩内债外资,玩金蝉脱壳,玩财富转移,玩富贵传承的游戏,那么,陪有钱人玩这个游戏的信托机构,也利用规则漏洞和法律手段,玩一出黑吃黑,是不是因果循环?

杀人者人恒杀之,不就是这个道理?

分阶段来看,风和日丽,岁月静好的日子里面,信托可能是有钱人的专属套路;

但是一旦当欧美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空口号被揭穿,金融危机里黑吃黑主线任务逐渐清晰,被放在餐盘里的润人们,以及把财富和资金放在欧美机构手上的群体还能笑的出来吗?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这个意思,阶段不同,玩法不同。

3

全球金融风险浪潮之下,信托这个富人的游戏,将走向何处?

当然,这里也不是要说资本手段如何阴险,更不是说信托这个东西有什么问题。

作为唯物主义者,存在即是合理,而且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的这么一个东西,大家看个乐就行。

实际上,不用说什么国外信托了,就连在中国本土,信托行业发展的,也是一言难尽:

2023年2月10日,一大批投资人来到广州黄埔区的雪松总部大厦,讨要他们的投资款。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安稳地睡好觉,也没有开心地过好这个春节。

就在春节前夕,雪松控股的董事长张劲,发布了一篇致歉信,公开承认原定于1月底兑付的理财产品违约,并承诺在2月底之前,完成兑付承诺。

这个消息,不仅让全国各地的投资人希望落空,也让雪松信托内部的理财经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能拿出250万元,去买信托产品的人,都是富人。

然而,这一次,这些富人们,却栽在了雪松信托这颗大雷上

前几年暴雷的P2P公司,哪一家不是老板自融,与其给别人借钱不还的机会,为什么不自己借钱不还呢?

收割屌丝的P2P套路,摇身一变,应用到了收割富豪的信托产品上。

只不过,信托自融的手段,做得会更加隐蔽、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穿透。

看来,只要是和人性关联,利益足够诱人的事情,被掏空和收割,是必然会发生的。

全世界金融玩家还真是一家人,黑吃黑这套玩法,也是一脉相承,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套路,相同的味道。

张兰这次信托被击穿,各种解释和讨论都很多,但是本质上,不就是遇到黑吃黑了?

当然,绝大多数所谓理财的逻辑也是黑吃黑,举个例子一说大家都能明白:

一个理财产品,不管包装的如何精美,请问作为资金主理人,面对以下三个选择的时候会怎么选择?

一个是拿客户群体的1000万,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做投资,然后为客户赚钱,收20%的管理费好;

还是索性胡乱投资,甚至把1000万亏光,然后拿500万的回扣好;

还是干脆卷了本金,直接一把把钱全部挪到自己名下,然后跑路逍遥来的好?

记住,足够大的利益面前,别说道德,就是法律和死亡,都不能阻挡人性和贪婪。

2023年,在全球金融和银行风险浪潮持续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下,信托这个富人的游戏,恐怕遮羞布也盖不了多长时间了。这也验证了经济社会中一个关于金融玩法的铁律:

穷人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富人死于信托,巨富死于野心。

在这个魔幻的世界,一旦遭遇系统性风险和剧烈波动,无论身处哪一个阶层,总有一把镰刀适合!

套用同样是热门的电视剧《狂飙》里面的一句台词来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用大白话给大家做了一个梳理和解释。

文章最后,基于这个事件,包括相关分析讨论的结论,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1,张兰家族信托被击穿,老百姓看个热闹,但是很多富豪,特别是钱来的不干净的,恐怕也到了该仔细掂量,理性决策的关键时刻了。

费尽心机,顶着风险,不顾道德,好不容易赚了身家财富,别好日子没过上,遇到黑吃黑一把清空,是不是?

2,在别人的规则和地盘上面,财富和资金的最终归属,肯定偏向于规则制定者。

3,境外家族信托被击穿,不禁让高净值人士担忧:境内家族信托是否也有资产隔离失效的可能?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托付的信托公司,到底行不行。

资本家有国界,财富也有国界,但是人性,贪婪,欲望,并没有国界区别吧?

用肉包子去打狗,就要做好肉包子被吃的心理准备,利益面前,除了自己,去相信别人,那就是最大的冒险。

4,并非所有的信托目的都可以享受家族信托的资产保护功能。比如非法避债、转移夫妻共同财产、隐匿非法所得资产等企图损害他人利益的目的是不被允许的。

而且,一旦信托所在的国家和经济体遇到经济层面的困难和压力,第一时间就会将这些钻空子,见不得光的脏钱,想办法收归国有。

这是不明说的逻辑,但是全世界通用。

5,全球经济和地缘冲突不确定风险持续和迷雾充斥的状态下,信托其实已经成为了不同国家和经济体之间金融战的必然牺牲品,而且优先级很高。

现在人家也不太想装,或者是装不下去了,索性开始有组织的黑吃黑了。

普京嘲笑那些俄罗斯润人,你们不是以为自己润出去就安全了,现在安全了吗?

同样的话国内润人们也要多想想。欧美不守规矩打劫信托财产,有开头了,以后进展开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