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自营资金投信托收益权猛升 监管威胁虚假繁荣 信托受益权投资业务不是银信合作业务的一类
本报记者 冀欣 北京报道
银行资金投资受益权信托的激进,从刚刚基本披露完毕的66份信托公司年报中也可见一斑。
从信托资产规模排名来看,去年的前三名中,“榜眼”、“探花”的位置今年全部易主——外贸信托和平安信托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来自“银行系”的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
截至去年年末,两家公司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3507.77亿元和3360.49亿元。而因为两家公司规模激增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仅是依赖于背靠“银行”大树通道业务量的猛涨,因此两家公司的利润情况却远不如资产规模亮眼,兴业信托去年实现净利润7.72亿元,建信信托为5.87亿元。
多数人认为信托行业制度红利日渐消失,竞争环境趋于激烈,信托业高歌猛进时代终将结束,但最新的统计数据却显示,行业资产规模继续暴增,有些让市场深感意外。
尤其在单一资金信托中,信托公司普遍充当着通道角色,尽管受挤出效应影响——原本“垄断”的通道业务被大量银证合作和银基合作所取代,但通道业务的规模却并未减少,反而呈现不断上涨状态。个中的原因正是去年以来商业银行开始大规模配置信托类同业资产,将自营资金也大量投资于信托受益权。
自营资金“曲线”投资
银信合作业务自2010年7月达到峰值2.08万亿后,由于陆续出台的监管措施,规模逐渐回落,但银信合作实际规模远不止于公开数据,秘密就在于银行理财和自营资金“曲线”投资信托受益权。
信托受益权的快速增长主要始于 2011 年,这与当时银监会要求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的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票据资产三项于2011 年底前转入表内,并按照规定计入风险资产和计提拨备,信贷投放需要新的方式规避,信托受益权转让开始兴起。
按照招商证券[微博]的估算,至2012年底,国内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受益权信托规模高达8000亿元。
但与此前以理财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一轮银信合作的高潮中,自营资金充当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规模,从去年开始就已低调膨胀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3月27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所谓“8号文”,其中一项重点就是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做出了严格定义,并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加以限制,划定“35%”与“4%”红线。
此新规祭出后,市场方面的普遍解读,通道业务繁荣时代即将终结。不论是银信合作,还是银证合作,以及小范围的银保、银基合作,都将受此影响,大幅度收缩。
然而,8号文虽然来势汹汹,但依旧留下了一个“豁口”,其规范的主体集中于银行理财资金,但对于银行的同业资产或自营资金却并无严格限制。
据业内人士透露,同业资产中配置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