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再收监管指导!压降融资类额度,通道能清尽清! 信托公司融资类额度
(上海信托圈)
根据证券时报的报道,近日多家信托公司日前再度收到来自监管部门的“压降指令”,要求进一步推进“两项业务”的压降工作。
按照要求,各信托公司以2023年底的主动管理类融资信托规模为基础,2023年必须继续压降约20%的比例;
至于通道类业务,监管部门给出的处理意见是,“应清尽清、能清尽清”。
在今年2月7日召开的2023年度信托监管会议上,监管人士明确传达2023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主要内容包括,融资类信托规模再降1万亿,违规金融同业通道清零,风险处置3000亿以上;房地产规模不超过2023年末。
在本月初中国经营报曾发文,调查了今年信托行业“两压一降”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呢?
中国信登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行业新增融资类信托产品规模为543.66亿元,在当时创下近一年以来的新低。10月新增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和占比均显著下降。业务规模由9月的600.55亿元下降至375.43亿元,降幅达37.49%。
北方地区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其所在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压降了200多亿元,压力不大,应该能够顺利完成;通道类业务压缩方面,也在积极跟银行沟通,存在一定难度,但大概率可以解决。
某民营系信托公司方面人士则透露,除了通道类业务归零没有做到之外,其他的压降任务所在的信托公司均已完成。
多位业内人士均提到,“两压一降”工作的难点主要在通道业务方面。
“压降融资类还算好完成,压降地产和通道压力大一些,尤其是通道类业务,监管要求‘年底余额为零’,很多企业流动性都枯竭了,根本无法提前还款。” 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员直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通道类业务一方面业务存量规模比较大,压降任务艰巨,另外一方面,一般存续期在两到三年,合同还没有履约完成,主动性不在信托公司这边,很难提前强制清算项目,需要靠时间来解决。
据上述华北某省信托公司高管介绍,监管要求压降的金融同业通道主要指银行自有资金和理财资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金融同业通道业务规模是4.22万亿元。
而在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降低风险规模这方面,据上述华北信托高管介绍,目前还比较有难度,监管方面没有硬性要求。
另外,监管部门也发现了个别信托公司为了完成表面上的压降数据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操作,在此次的文件中也进行了特别警示。
在新近下发的文件中,监管部门要求各信托公司内部严格把关,严禁违规新增信托通道业务、违规调表和数据造假。
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地方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辖内信托公司做好2023年“两项业务”压降及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主要针对部分信托公司将融资类信托包装成投资类产品绕道监管、资金流向悖于政策导向的情况,并列出6类不是投资类项目的内容包括:
债权投资;应收账款投资;各类资产收(受)益权投资;附加回购、收益补偿、流动性支持等担保安排或条件严苛对赌协议的股权(含收益权)投资;对单个信托项目定向发行的私募债投资;期限较短、限制跳息次数(疑为“不限制跳息次数”)或通过跳升利率过高等条件的永续债投资等。
但高压之下,“伪投资”项目依然盛行。今年6月份,某代销多家信托公司信托产品的第三方财富平台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在三方市场上销售的政信类产品(不包括直销产品)大概有40只左右,其中约40%被包装成投资单个融资主体所发行债券的投资类产品。
记者梳理目前某三方财富平台上在售的20只政信类信托产品发现,其中仅两只是以投放信托贷款形式发行的,其余18只则被包装成股权收益权、应收账款收益权、永续债投资、专项债权投资、单一债券投资等多种形式。
此前,联合资信研报分析称,为了规避监管,部分信托公司企图通过将融资类信托包装成投资类业务以满足比例要求,这种操作一方面通过“伪投资”扩大了信托规模(做大分母),另一方面本质上做了融资业务却未占用融资业务比例(减小分子)。
同时,“伪投资”包装下的部分项目资金流向悖于政策导向。
上海信托圈综合:证券时报、中国经营报等
发布于:广东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