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债券>正文

解析:债市波动下的理财暴雷,谁是谁非 债券基金 理财产品 买哪个好一点呢

2023-08-29 07:43:36 互联网 未知 债券

解析:债市波动下的理财暴雷,谁是谁非

期,股民内心还算平静,但是很多追求“稳稳的幸福”的银行理财人却“踩雷”了。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在累计34364只理财产品中,10954款产品最近一周的回报为负,占比高达31.88%。同时,根据普益标准数据,11月10日后公布净值的现金理财、纯固收和固收+产品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相较近6个月和近1年也均有明显下降。

可以说,此次理财产品“破净潮”波及范围广,回撤幅度大,很多甚至伤及本金,且受伤者往往是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可谓是打到了软肋。

为什么“稳”字当头的理财,会出现如此剧烈的波动呢?

笔者以为,震中在于债市。

「窥探震中」- 债市超预期下跌引发踩踏

债市、尤其是国债市场,是当代信用货币体系的根基。

一般来说,债券天然是多头市场(长期上涨趋势),不过债市资金量庞大,且交易多以银行间市场为主,所以情绪传导及其迅速,一旦行情翻转导致市场多空转换,抛盘便会猛增,引发严重的交易踩踏。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多在债市。

国信宏观固收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19万亿元。其中,债券占比68.4%,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11.4%,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8.4%,权益类资产占比3.3%。

另外,债券资产中,信用债占比70.9%,同业存单占比20.5%,利率债占比8.6%。按信用债评级划分,理财产品持有AA+及以上信用债占比高达84.05%。

可以看到,近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了短而急促的抬升,同时国债价格则应声而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其原因无非就是空头占优,抛盘加剧,资本流出。

但是为什么资本会跑路呢?

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1、市场整体资金面趋紧预期

我们在《资本市场定价之锚-利率【上篇】》中聊到过,质押回购利率是金融机构通过质押回购将无法流通的“死债券”换成“活现金”的期限价差,反映了货币市场上资金是否充足。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数据可以看到,银行间7天质押回购利率(DR007)从月初的1.6%,拉升到了2%以上,这意味着融资成本增加了近30%,资金面有紧缩态势。

今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及疫情影响,经济持续低迷,宽货币也已持续了近3个季度。但是回购利率持续走低,隔夜回购利率(DR001)甚至一度跌破1%,同时回购成交量也维持在高位,反映出资金空转现象明显。

要知道,2016年以来,宽货币持续期基本不会超过半年。11月16日,央行发布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了“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而且还特别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

可以看出,从“普惠滋养”到“滴灌调控”,防止金融体系过度加杠杆意图明显,轻轻敲打,央妈再给资金收紧的预期添砖加瓦。

2、权益市场复苏分流预期

当下,楼市和疫情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两大发动机。近期无论是在政策面,还是预期面,都暖风频吹。

首先是楼市:11月8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放出“第二支箭”,点名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企发债;紧接着央行和银保监会在11月1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为楼市托底,以时间换空间的意图十分明显。同时,疫情政策放开的传言也是不绝于耳,舆论先行,也已经引得资本想入纷纷。

所以为了左侧布局提前抄底,很多资金开始赎回债基和理财进入权益市场,加剧了债券和同业存单的抛售。

3、负反馈机制推波助澜

资金趋紧预期叠加股市复苏预期,使得资金开始逐步流出债市,债券收益率攀升价格下跌,导致本就偏好低风险的投资者出于追涨杀跌的心理本能开始赎回,理财和基金产品迫于赎回压力不得不“割肉”抛售债券和同业存单,进而形成了

「债券下跌 → 基金/理财净值回撤 → 投资者赎回 → 管理人抛售应对赎回 → 抛压增加加剧债券下跌」

的恶性循环。

比如在17日晚间,债市第一波深跌已经过去,但是富荣中短债基金依旧出现了单日-1.89%的跌幅,其公告表示产品短期内遭到了大规模赎回,为了保证每一位客户的利益,需要不断地卖出资产。同样情况的理财和基金产品还有很多。

另外,由于很多银行理财都通过杠杆息差等策略放大本金增厚收益,使得在债券价格下跌的时候迫于追保压力抛售力度会增加,放大市场波动,加剧了负反馈机制的纵深。

「制度层面」- “资管新规”下理财今非昔比

除了市场变化因素以外,还有制度面的因素在影响着市场。

2018年4月,央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外汇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为“资管新规”。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即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净值化的时代(类似基金),再也不能出售宣称保本保底的刚兑理财产品了。

同时,银行理财的计价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转变为了“市值法”。

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将投资者在一定期间内可得收益平摊到每天上。举个栗子,假如买入10000元年化利率为3.65%的债券,一年下来可以获取365元利息,平摊下来每天就有1块钱的收益。在摊余成本法下,每过一天你就赚了1块,收益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即使当日出现亏损银行也会替你兜底。

而市值法就是根据底层资产每日的实际表现计算净值,无论涨跌都会真实展现每一天的收益,和基金一样。

这两种估值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暴露”上,前者假设债券永远不会违规,掩盖了风险。所以“市值法”更加市场化,代价就是波动更大。

「投资理财」- 一点心得

笔者认为,风险收益永远对等,高风险高收益是永恒不变的理。

当看到一款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时,我们首先要思考这些收益来自哪里,可以试着去了解该产品的底层资产是什么,投资比例如何,然后自己去判断理财产品的安全等级以及是否可以接受其中存在的风险。

比如,一款产品承诺8%的年化收益,底层资金则流向了一家地产企业债,此时就应该多想一想,为什么这家企业不从银行拿更低利率的贷款,而要高价向你借钱呢。

欢迎关注vx公号【投资喵喵喵】,分享财富,共同成长~

特别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