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负债端变革伊始,投资端挑战已至华创非银 保险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负债端变革伊始,投资端挑战已至 摘要 ◐代理人渠道需要进行新旧动能切换。2018年开始大部分公司在... 信托产品周期不少于两年怎么算收益的
来源:雪球App,作者: 洪锦屏,(https://xueqiu.com/7485342091/144246134)
保险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负债端变革伊始,投资端挑战已至
摘要
◐代理人渠道需要进行新旧动能切换。2018年开始大部分公司在新单增长上相对乏力,即使是刚需的长期健康险,从2018年的20%左右增速也回落至2023年的5%左右。保费增速不振的主要原因出现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渠道。2015年开始的个险渠道代理人数量开始大幅增长,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也同步提升,到2023年达到60%。保险产品是低触达且高门槛产品,需求的实现要依靠强势的销售介入,代理人销售模式本质是社交圈销售,不同圈层的代理人依靠自身的亲缘和社会关系卖保单,获得佣金收入,代理人的数量和销售能力即是保险公司的产能。过去几年代理人数量的增长是保险公司NBV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而人均FYP几乎都是负增长,平安略好。从人数增长到产能提升,个险渠道需要进行新旧动能的转换。
◐保险行业将从行业红利走向竞争红利,不同公司的战略差异将日益明显。银保突围、传统升级和互联网下沉是三种突围方式。国寿依然选择个险渠道,规模做大与三高团队同步推进;新华重启银保,个险人力持续扩张,以保持健康险业务的传统优势,通过银保打破保费平台瓶颈,做大规模,虽然价值贡献不高,但规模有利于支撑资产端扩张,推行公司资产负债联动的战略;太保继续突出个险优势,强调通过科技赋能和聚焦专业实现代理人团队的转型;平安目前来看,布局最为全面,个险、银保、互联网创新改革将同步推进。
◐资产端遭遇“黑天鹅”带来的利率俯冲,久期缺口却难以收窄。目前我国保险业平均负债久期13.19年,资产久期5.76年,缺口7.43年,久期缺口呈扩大趋势,险企在销售保障型产品的过程中,负债久期较快拉长,而资产端受制于投资渠道和品种的限制,短期内无法快速拉长。利率下行不可怕,欧美均有成功应对经验,我们当前的困难在于叠加了还在扩大中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资产端的战术腾挪压力不小,同时需加快负债端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中国平安,改革先行者。我们认可中国平安当前主动而积极的战略转型,这将为下一个十年创造继续领先的基础。平安当前的新业务价值中,非利差占比稳定在2/3,对利差的依赖较小,稳定的死病差贡献使得剩余边际的释放可靠性更高。虽然平安具有最长的负债久期,但其资产久期也更长,同时从趋势上来看,与行业整体缺口拉长不同,平安近年来的缺口在收窄,应对利率下行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NBV保持持续正增长的支撑因素较多。
◐今年保险股的投资环境并不算友好,去年有较高的税收补偿基数,同时准备金评估利率进入下行周期,财务利润增长压力较大。基于长期视角的EV增速料将保持稳定,但利率下降将冲击估值底线。保险行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需用通过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来实现破局,这将成为行业今年的主基调。较大的机会可能来自于利率下行过程中权益投资带来的贝塔行情。当前估值已经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但考虑短期经济冲击带来的利率下降尚未结束,负债端渠道变革才刚开始,保费端的转暖积极信号仍需等待,我们调整行业评级至“中性”,预计其或与市场基准指数保持±10%的收益空间。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预期,对经济冲击超预期;利率持续下行;行业改革推进低于预期。
目录
图表目录
一、核心观点
保险行业的长期逻辑中的有利因素并未变化,但站在当前的时点来看,我们必须正视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负债端,2015年开始的行业代理人的扩容,产品端的“回归保障”,促成了行业3年的大繁荣,2018年之后,连续的新单增长乏力,长期健康险新单增速放缓,代理人增员难度加大,依靠“人海战术”的粗放扩张模式或已走到了强弩之末。宏观经济压力下,储蓄型保险需求受到抑制,刚需健康险相对平稳。作为行业战略的先行者,平安明确提出“转型”并降低了对营运利润增长目标的要求。从行业红利,走向竞争红利,低垂的果实,或许已经都被摘取。
资产端,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加快了利率的下行,长期看虽然无法精确描述,欧美日经验显示低利率时代到来的必然。低利率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在利率下行的过程中,收窄资产负债的久期缺口,避免利差损风险。这需要在资产端进行战略性的战术腾挪,同时对负债端的产品久期进行动态的调整。保障型产品的大发展拉长了行业的负债久期至13年,而资产端久期不到6年。权益资产未来几年或将成为保险投资端的“胜负手”。
严监管持续,近2年以来各项产品规范、精算调整的文件频出,客户、渠道(包括代理人、银行、第三方等)、保险公司利益切分将有所变化,在保护消费者的原则下,或渠道变革,或保险公司让利。此外,偿二代2期、IFRS9的全面执行,都将短期内增加保险公司管理上的成本。
保险行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需用通过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来实现破局,这将成为行业今年的主基调。今年保险股的投资环境并不算友好,去年有较高的税收补偿基数,同时准备金评估利率进入下行周期,财务利润增长压力较大。基于长期视角的EV增速料将保持稳定,但利率下降将冲击估值底线。我们认为,较大的机会可能来自于利率下行过程中权益投资带来的贝塔行情,因而我们调整行业评级至“中性”,认为其将与市场基准指数保持±10%的收益空间,同时我们认可中国平安当前主动而积极的战略转型,去年11月马总挂帅,成立寿险改革领导小组,开启全面数据化经营转型,加强专职代理人、兼职代理人、银保及"线上+区拓"等多渠道建设, 为下一个十年的继续领先夯实基础,维持其“强推”评级。
二、负债端:渠道变革ing
(一)个险渠道的天平:人数和产能
保险行业最核心的投资逻辑在于尚未得到满足的巨大长期需求空间。从当前的渗透率和保险密度来看,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保障型和养老型需求处于快速释放的“黄金赛道”。但从数据上来看,2018年开始大部分公司在新单增长上相对乏力,即使是刚需的长期健康险,从2018年的20%左右增速也回落至2023年的5%左右。需求是长期问题,尤其是健康险,各种有利于需求释放的宏观环境并未产生变化,供给端,监管层和保险公司“回归保障”的导向也十分明确,同时对各类产品的逐步规范和市场化竞争也使得保险产品层次更丰富,更具性价比。我们认为保费增速不振的主要原因出现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渠道。
保险产品是低触达且高门槛产品,需求的实现要依靠强势的销售介入。因而渠道建设和投入一直是保险公司战略之中的重中之重。2015年开始的个险渠道代理人数量开始大幅增长,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也同步提升,到2023年达到60%。上市公司更为明显,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基本都超过了80%。代理人销售模式本质是社交圈销售,不同圈层的代理人依靠自身的亲缘和社会关系卖保单,获得佣金收入,代理人的数量和销售能力即是保险公司的产能。数量的扩张难度低于销售能力的提升,因此“人海战术”是保险公司普遍首先考虑的战术,除去当时立志转型的新华,其他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数量在2015-2017年都实现几近翻倍的增长。
我们将NBV的增长驱动因素进行以下分解:
NBV=新单保费收入*margin
=代理人数*人均产能*margin
=代理人数*活动率*出单人均产能*margin
从过去几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代理人数量的增长是保险公司NBV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最为明显的是国寿。其次是margin的提升,最为明显的是新华,太保和新华相对均衡一些。而人均FYP几乎都是负增长,平安略好。当然人均FYP下降不能完全理解为新增代理人销售能力不足产生拖累,因为在保险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回归保障的过程中,一方面margin提升,另一方面缴费期限也会拉长,产生保费总量增加、NBV增加,而FYP下降的现象。但从方向上来开是可以说明问题的,此外代理人收入增速的踌躇不前也说明人均产能几乎没有提升。
(二)渠道变革的当下:银保突围vs个险升级vs互联网下沉
应对个险渠道当前的瓶颈,保险公司的战略各有不同,总体来看思路主要是三个方面:
1.银保突围:
08年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银保渠道崛起挽保费收入于狂澜。虽然渠道成本较高,但银行能帮助保险公司快速定位大量有钱有配置需求的客户,短期容易上量。尤其是对于储蓄型和理财型产品而言,银行是较好的销售场景。2023年开局不利,新冠疫情导致部分保险公司开么红目标难以完成,近期海外市场振幅加剧,宏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类似08年时通过银保来稳定保费规模的策略也合理。长期来看,在规范了销售误导、产品结构之后,银保渠道本身的价值也应当再次发掘。欧洲许多国家,银保渠道就是占据了主流地位,如法国、土耳其、意大利等。
2.传统升级,迈向高阶
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代理人增长的总盘子在下降,高基数上规模持续扩张难度加大,成本将大幅上升,个险的nbv驱动因素中,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就是代理人产能,当然,这也是难度最大的。当“增员”就能“增效”这样低垂的果实被摘取后,保险公司不得不开始自我变革。代理人产能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升招人的门槛,招募高学历、高收入的代理人,其本身的社交圈消费能力就更强,直接拉动销售规模上升。二是通过更行之有效的培训,强调提升代理人的专业素养,而非以前仅是着重于销售话术的速成,使得代理人在社交圈层之外能够通过专业服务不断开拓新的客户。平安的“优才计划”,太保的“金玉兰”,新华的“保险规划师”都是如此,通过更高的固定底薪、更优厚的展业条件来打造高阶队伍。当前国内保险公司“高产能”战略的样本主要就是友邦,2023年友邦中国拥有超过4.4万的“最优秀代理”(premier agents),人均NBV水平是行业的4-5倍,考虑友邦中国的margin达到了93%,相当于平安47%的2倍,人均新单也是平安的2倍以上。
3.互联网渠道下沉,抢占保险的“五环外市场”
2018年我国互联网保费收入1889亿元,渗透率为4.79%。其中,人身险渗透率为4.4%小于财产险6.5%的渗透率。2012年以来互联网保险增长经历三个阶段:2012-2015成倍增长,逐步放缓,远超行业增速;2016-2017急速下降至负增长;2018至今,个位数增长缓慢回升。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行业保费收入增长相悖,说明在主流渠道遭遇阻力时,互联网渠道才会得到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