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访谈︱汤晓燕:图像中的法国大革命

2023-07-16 17:22:08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访谈︱汤晓燕:图像中的法国大革命

【编者按】1789年7月14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国大革命爆发,200余年来大革命研究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政治史、制度史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长聘副教授汤晓燕长期关注图像史、服饰史等领域,她历时七年实地访问了法国与英国多家博物馆,搜集整理了3000多张大革命图像,对图像中呈现出来的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近日,其成果《革命与图像: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图像与政治文化》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在书中,作者依托原始图像资料,详细分析图像背后呈现出来的政治斗争、民众心态与时代特色,力求刻画出“图像中的大革命”。

澎湃新闻对汤晓燕副教授进行了专访,谈及图像中的攻占巴士底狱、路易十六与夏洛特·珂黛的形象变化、图像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景等。以下为访谈正文。

汤晓燕副教授

澎湃新闻:您对法国大革命的图像史研究缘起是什么?请您介绍一下法国大革命时代图像资料的大致情况。

汤晓燕:当年我在法国收集博士论文资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法国国图图像部)里有一套关于大革命时期图像资料的索引,单索引就有近十卷,而且这套索引的编撰非常详细,不仅有缩略图还有关于资料的详细信息(尺寸、作者、年代……),这套被命名为德万科收藏品(collection de vinck)的图像资料对于关注图像史料的我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宝藏。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图像资料不论从种类还是数量来说,都是非常惊人的。目前留存的大革命时期的各类图像资料数量保守估计大致有120000种,除了最常见的版画、大型油画、肖像画、瓷器之外,还有扑克牌、游戏用具、日历、地图、各类服装、首饰、钟表、鼻烟壶、信纸花纹,甚至家具与武器上的纹样。加之除了法国本土以外,英国、美国等地的博物馆中也收藏着为数众多的相关藏品,所以确切数量,难以估计。

就法国境内的藏品而言,55%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不同分馆中,其中尤以黎塞留馆为最多。除此以外,巴黎卡尔纳瓦莱博物馆所收藏品大约占总数的20%,卢浮宫、凡尔赛等国家博物馆中也藏有大约10%的图像资料,如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官方画家大卫的许多作品便由卢浮宫收藏。另有一些民间机构拥有藏品10%,例如巴黎著名的咖啡馆普罗可布(Café Procope)便收藏了不少大革命时期的版画及餐盘,作为装饰品展出的数量就有近百件之多。最后,外省博物馆大概收藏有5%的图像资料,例如坐落于维兹(Vizille)的法国大革命博物馆。

如此数量庞大的图像资料自然从十九世纪便开始吸引研究者,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学者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汇编整理这些图像上。当然,时至今日,国际学界在研究大革命图像领域已经卓有成效。不过,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某一类主题的资料,尚未有人对革命时期的图像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所以我尝试基于法国国图的馆藏,对大革命时期的图像资料做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研究。

《革命与图像: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图像与政治文化》,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

澎湃新闻:图像中描绘的攻占巴士底狱等历史事件与文字记录有何不同?

汤晓燕:与文字记录相比,描绘攻占巴士底狱等历史事件的图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主要在于,首先,图像会以浓缩时空的方式呈现事件发生的某个瞬间,换言之,一幅特定图像往往会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来表现整个事件。攻占巴士底狱这类历史事件在文字记录中往往是以时间为轴,以线性的叙述方式加场面描写等方式来讲述该事件如何发生、如何演进,再夹杂撰写者的评述。我们在图像中则无法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往往是画家截取的某个片段,也许是巴黎市民攻下了巴士底狱,正在把城堡守卫押解出庭院,抑或是人们正在拆除巴士底狱高耸的围墙的场景。观画者只能从这样一个凝固的时空表现中去想象事件的其他部分。

其次,在文字描写或者叙述中,不同立场的作者讲述同一事件完全有可能出现多个相互矛盾的版本,但这并不妨碍绝大多数普通读者通常都会相信读到的文字材料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但图像资料并不强调自身的真实性。图像最鲜明的特点恰好是主观性强,生动直观地试图去唤起某种强烈的情绪。有时,图像甚至使用明显的“主观臆造”的方式去描绘某一事件。例如,有不少描绘人们进入巴士底狱之后解救在押犯人的图像。这些图像,并不如实画出当时狱中只关押了几名造假者的事实,而是去刻画狱中有许多囚犯,且他们都处在十分悲惨的状况,以此来激发观画者对于“专制堡垒”的仇恨。

这就说明图像与文字相比,它实际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