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信托>正文

今年集合信托近1万亿元本息需兑付 信托到期到兑付需几天到账户

2023-07-22 14:33:13 互联网 未知 信托

今年集合信托近1万亿元本息需兑付

预计2014年将有7966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共计达9071亿元;考虑到结合利息支付等因素,今年仅集合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

⊙见习记者 裴文斐 ○编辑 于勇

矿产信托集中爆发兑付危机,业内腐败潜规则被迫“阳光化”,2014年中国信托业步入多事之秋。

业内人士指出,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的爆发是过去几年煤炭企业过度扩张,金融机构盲目信贷酿下的苦果。而甘肃信托和四川信托纷纷卷入腐败案件,信托经理获取项目回扣中饱私囊的行业潜规则逐渐浮出水面。

中信证券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将有7966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共计达9071亿元;考虑到结合利息支付等因素,今年仅集合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

2014年信托业仿佛注定“不太平”。

矿产信托逾期未兑付集中爆发

1月,中诚信托募资规模30亿元的“诚至金开1号”无法按期兑付,经过信托公司、银行、监管层、地方政府的多方协调,信托公司终于找到了受益权接盘方,700多位投资者收回全额本金,仅第三年剩余部分利息得不到兑付。

5月,吉林信托总规模10亿元的“松花江77号”产品已连续六期逾期未兑付,而作为融资方的联盛集团受困于接二连三的其他纠纷,重组解决方案至今未出。

矿产资源类信托一度被视作房地产信托之后又一高回报的投资品种,然而上述问题信托的曝光,人们热议的不再是其如何热销,也不是它的高收益,而是它的风险。

有信托人士指出,煤炭企业不顾行业周期盲目融资扩张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缘,而金融机构也纵容了他们的疯狂扩张,使之在短短三年时间成为产能过剩行业。

“煤炭价格在2009年至2011年之间涨势迅速,煤炭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在此期间迅速回升。一方面煤炭企业寻求资金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大量发行和销售煤炭信托,一旦煤炭价格回落,过度借贷令煤炭企业自吞苦果,行业风险蔓延之金融机构,酿成违约风险。”信托人士说道。

也有信托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诚至金开1号”、“松花江77号”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不是煤矿本身,而是融资人、实际控制人的高利贷风波,将矛头直指信托公司没有尽到尽职调查的义务。

然而,自从银行、信托“沉迷”于通道业务以来,银行表外融资、信托公司收取通道费的盈利模式始终风平浪静,银行、信托之间的权责一直不清晰。

“银行认为自己只是销售方,而信托公司是产品法律意义上的发行方,应该由信托公司对投资者负责兑付;而信托认为:项目是银行找上门要求信托做成产品,客户也是银行进行营销的,银行收取了大量的费用,自身仅仅收取微薄的通道费用,产品的兑付问题应由银行负责。金融机构想当然地把交易对手视为零风险,这就导致在项目设计前期的尽职调查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启元财富投资分析总监汪鹏撰文指出。

信托腐败浮出水面

财务顾问费,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字眼牵扯出一桩信托业大案。

4月,甘肃信托曝出17人窝案。根据官方消息,甘肃信托深圳财富管理中心经理陈德萍、北京财富管理中心经理周刚、上海财富管理中心经理杨栓军、兰州财富管理中心经理吴穷等17人涉嫌贪污罪、受贿罪被立案侦查。

4月底,此前接受调查的甘肃信托副董事长邵禹斌因涉嫌受贿罪,被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继甘肃信托突现多人窝案后,原四川信托总裁陈军亦被媒体曝出已在接受调查,也与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收受贿赂相关。

在甘肃信托案件中,邵禹斌依仗手中对产品设立及资金支配的职权,通过第三方以财务顾问费的名义收取回扣。而这一方式在信托业几成行规,普遍存在于提案、尽职调查、风险控制、产品设计、甚至打款等多个环节,造成融资方实际融资成本高昂,而这部分回扣全部流入信托经理的私人腰包。

业内人士分析,一场由监管层面发起自上而下的检查运动已悄然启动。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