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信托非标将被迫退出市场? 标债信托产品有哪些类型
来源:上海信托圈
导读: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和监管的要求,信托非标产品的处境较为困难。
摘要:1.标准化产品和非标产品有什么区别呢?2.常见的非标和标的产品都有哪些?3.非标转标有什么好处?4.未来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和监管的要求,信托非标产品的处境较为困难。虽然过往该产品能够提供固定收益,收益率也在 8% 左右,且基本是刚兑的,然而,如今它却要被迫退出市场。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会被淘汰。
今天我们将探讨信托非标产品的未来发展,以及它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被迫退出金融市场的计划。这主要是因为 2018 年实施的资管新规。
而国家为什么要实施这项计划,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标,什么是非标,以及为什么要推动非标转标。
01
标准化产品和非标产品的区别
金融市场的标准化产品和非标产品有什么区别?以债券为例,它是一种标品,而信托非标和定向融资计划等则是一种非标产品。非标产品与标品在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资金监管方面,标品如债券,实行闭环监管,投资者的资金只能经过两个环节:国家开的交易所和投资者的个人账户。而非标产品如信托非标和定融产品,虽然也有银行监管,但资金往往是打给融资主体,很有可能是一个普通的、甚至不知名的公司。
很多信托爆雷的例子就是投资者把钱借给一个融资主体,这个主体又挪用钱给其他信用层级很低的主体,甚至把钱套出来卷款跑路。这种情况确实有可操作性,所以投资的资金安全要打个问号。
因此,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投资非标产品,尤其是涉及到融资主体信用等级较低或资金可能被挪用等情况时。
其次,在价格透明性方面,债券或者国家交易所的资产价格都是透明公正的。无论是谁,在交易所同一时间买入的债券价格应该是相同的,没有操作空间。
而非标的产品,比如信托非标,如果存在抵押物,往往抵押物的估值会存在较大水分。抵押物通常是由信托公司找机构估值,估值虚高是常见的现象。当信托爆雷时,投资者才发现原来抵押物水分很多,想靠变卖抵押物回血存在重重困难。
另外,债券的票息是明明白白写在债券上的,而信托非标的融资主体给了多少利息并不透明。
例如:特别是银行代销的一些信托产品,可能银行自己拿到 12% 的利息,却只给投资者 6%,自己净赚 6%。这就是价格的暗箱操作和不公正。
最后,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债券在每个交易日的每分每秒都可以卖掉,变现能力非常快。投资者平常可以止盈,极端情况下也可以止损。
相比之下,信托非标这类资产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投资期,如果投资者需要用钱,或者想止盈止损,都无法实现。
02
常见的非标和标的产品都有哪些
让我们来看看金融市场上常见的标和非标产品都有哪些:
非标产品包括信托非标、定融 (也称为金交所产品)、P2P、商票等,这些产品通常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容易辨认。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在 7% 以上,投资门槛多数是 100 万元起,封闭期一般为 2-4 年。另外,还有一类非标产品是私募股权,它虽然不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但也存在非标产品的几个特点,例如封闭期三到五年甚至十年,非上市的股权价格也可能存在水分。
标准品是指那些在交易所上市的投资产品,如债券、股票、商品、外汇等。这些产品在交易所和投资者账户上进行闭环管理,资金相对安全。
而且,这些产品的流动性非常好,投资者可以随时在交易时间内进行交易。由于这些产品是根据每天的成交价来估值的,因此称为净值型产品,每天甚至每一秒的价格都不同。
我们常见的基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资标准品的证券类基金,另一类是投资非标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应该选择证券类基金,因为它们的底层投资的是标品,安全性相对有保障。
03
非标转标有什么好处?
如果您了解了标和非标的区别,您会选择哪个?标和非标的区别是国家早已认识到的,2018 年出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管新规,旨在引导整个金融市场非标转标的过程。
非标转标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资金更安全。非标产品容易受到投诉或诈骗案件的影响,增加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和监管难度。而标品则更加安全,投资者可以安心。
其次,价格更加透明公正。非标产品在价格上容易做手脚,坑害投资者。而标品的价格更加公开透明,投资者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产品的价值。
最后,流动性更好。非标产品通常需要 100 万元起投,而标品则更加灵活,100 元都可以参与。这可以让全民参与其中,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了投资者,可以及时止损止盈。
04
未来的趋势
2018 年资管新规提到,五年内信托非标产品要逐步退出中国金融市场。但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一进度有所放缓。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信托非标产品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信托公司的投资经理经常向投资者推荐标准化的产品,如底层直接投资债券、股票等产品的净值型产品。信托公司也在痛苦地转型过程中。
非标转标是国家意志,谁转型得快,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因此,我们希望投资者能够意识到这一趋势,尽早寻找信托的替代品,走向正确的投资道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郭建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