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债券>正文

债基企稳,2023年还值得投资吗? 债券基金稳不稳定的原因有哪些

2023-07-28 15:10:10 互联网 未知 债券

债基企稳,2023年还值得投资吗?

11月中旬起,债市回调,关于债基的讨论不绝于耳,“都说稳健投资买债基,怎么刚买就亏钱了?”、“我的债基连续两周收益是负的,怎么回事呢?”……讨论愈演愈烈,随即发生的便是多只债基遭遇大额赎回,为应对流动性基金经理不得不被迫低价卖出债券,导致债基净值进一步下跌,对于以上负反馈效应造成的债基净值大幅回调,不少人惊呼“活久见”。

当前来看,债基已有企稳迹象,伴随新一年的到来,2023年是否值得持有债基呢?看了以下内容,你的心里应该有答案了!

01 债基的“稳”=不亏钱吗?

债券型基金是指以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因为其投资的产品收益比较稳定,又被称为"固定收益基金"。

市场上金融产品越来越多,但固收类产品一定是相对保守型客户的心头好,可固收也不意味着没有波动,下面我们展开说说。

债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票息收益+资本利得,票息收益很好理解,就是债券持有到期所获得的票面利息收入,资本利得指的是债券买入价与卖出价或买入价与到期偿还额之间的差额。固定收益指的是票息收益部分是固定的,而债券票面价格仍然是浮动的,资本利得存在不确定性。

就像国债,价格走势也有涨跌,如果持有至到期,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但是如果中途卖出,就会受到波动的影响。举个例子:假设买了1000元的三年期国债,利率是4%。第二天加息了,三年期国债的利率变成5%,如果此时将国债出手,就要给买方贴上接近1%的利息,手中的债券相当于折价卖出,也就造成了实质的亏损。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某债基全部投资国债,那它的安全性是没问题的,但是收益率太低,不够有吸引力,所以债基的投资经理也会去投资一些信用债以获取更高收益,但同时也面临着信用风险(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亏钱的可能性相较国债更大。

所以,债基并不是不会亏钱。

“同样是固收类产品,为什么有的净值曲线很平滑,有的却波动很大呢?”

这就涉及到资产的估值方法,债券的估值方法有两种,“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

“市值法”——按照投资标的市值来进行估值,每天计算标的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基金的价值,基金净值会随着市场价格实时波动。

“摊余成本法”——按照票面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基金净值不受影响。

如果持有债券至到期且顺利兑付本息的话,那么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估值,收益都是一样的,但是持有体验就太不一样(如下图所示)。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进行净值化转型,即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这就是为什么会让大家感觉到债基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近期债基大幅回调的原因

近期债基下跌的话题火爆出圈,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根据大家的讨论,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1. 经济复苏预期增强:疫情防控政策“二十条”和房地产“十六条”救助措施的相继出台,让扰动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防疫政策和房地产风险得到缓解,提振了经济恢复的信心。因为资金的逐利属性,一旦基本面有好转的趋势,风险偏好的提升导致资金由债市流到股市。

2.利率上升:11月14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10个基点至2.84%,为2016年以来最大涨幅。利率和债券价格成反比,利率的上升就会导致债券价格下降,持有债券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统计区间:2023年1月4日-2023年12月23日;单位:%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3. 机构赎回潮引发负反馈效应: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债市出现下跌,继而债基发生回撤,投资者纷纷赎回,遇到赎回压力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也在二级市场抛售债券,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所以就造成了大家看到的“不理性踩踏”局面。

03

债基后市表现如何呢?

针对已经发生的“踩踏”局面,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度过此轮波动?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本次调整颇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当前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的状态,基本面还未形成好转趋势;其次,央行在12月5日宣布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为债市增添“活水”,并在12月15日超额续作MLF(中期借贷便利),净投放1500亿元,看得出国家呵护市场流动性、平抑波动的决心。

以上现象均说明“债券价格下跌-基金净值下跌-赎回增加-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效应不可持续,通过观察中国债基指数,看得出来这波调整也算稳定下来了。

统计区间:2023年1月4日-2023年12月26日;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那么债基后续表现如何呢?短期来看,因为房产及疫情政策出台后呈现的强预期弱现实,叠加市场流动性充裕,短期债市有望修复,建议可继续持有,且最好是中短久期债;中长期来看,经济保持稳增长基调,货币维持宽松,同时需持续关注疫后经济修复进程,建议观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