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债里的“小秘密”―解读我国外债规模变化 外债 外汇储备 关系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我国外债里的“小秘密”――解读我国外债规模变化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21324亿美元,较2023年末增长751亿美元,增幅为3.7%。
为何我国外债会持续上涨?让我们先看看,外债里面都有啥。
简单地说,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标准,外债主要有五类:贷款、债务证券、货币存款、贸易信贷和预付款、直接投资项下的公司间贷款。这里可是有不少当下对外开放领域的热门话题。
例如,外资在境内市场购买的债券规模都要计入“债务证券”项下。
在过去两年里,外资开启“买买买”模式,持续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截至10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境外机构托管债券面额接近2.7万亿元人民币,自2018年12月以来,连续23个月增加。这些数都要记到我国外债名下。
人民币资产已成为国际投资者重要的资产配置,众多重要国际金融指数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其中,可以想象“债务证券”的规模还将不断增加。
同时,当前国际市场融资成本较低,人民银行、外汇局及时调整外债管理政策,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便利境内机构借用外部资金。这些举措的效果最终也会在外债规模上有所体现。
再如,和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贸易信贷”“预付款”也要纳入全口径外债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3398亿美元。如此体量的对外贸易规模也会增加我国外债统计数据。
可见,我国外债规模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反映了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近年来,有错误观点认为外储减外债不足1万亿美元,偿付风险较大。
事实并非如此。从存量上看,2023年6月末,我国对外资产为78602亿美元,对外净资产21997亿美元,除外汇储备外,还有更大量其他对外资产可用于偿还债务;从增量上看,贸易出口、直接投资等项目都会形成持续的外汇流入,并通过汇率调节达到外汇市场均衡,根本不需要动用外汇储备偿还外债。
只有通过购汇方式偿还的外债才需要外汇资金,而我国外债统计中真正需要以购汇资金偿还的规模非常有限。
比如,总债务占比近四成的人民币外债,包括境外机构热衷购买的人民币债券资产都无需购汇偿还;与贸易相关的出口预收货款(贸易信贷),货物完成出口就勾销了;还有,外国企业和个人存放在境内银行的存款、银行对外拆借和联行往来,这些都不需要通过购汇来偿还。
其实,衡量一国外债是否存在风险,还有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分析方式与参考标准。
――我国外债总规模并不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我国外债余额居世界第13位。美国、英国、日本外债分别是我国外债的9倍、4倍、2倍。相较于同等经济规模国家,我国外债规模合理。
――我国外债结构合理且持续优化。与2023年末相比,人民币外债和中长期外债规模持续上升。2023年6月末,人民币外债占比从35%增长至38%,中长期外债占比从41%增长至43%。债务证券从投资构成来看,以外国投资者投资中长期人民币国债为主,主要投资者为境外央行,其目的是长期配置资产,不以短期盈利为目标,投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四大债务指标均在国际公认安全线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整体水平。2023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4%、债务率为78%、偿债率为6.7%、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39%,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20%、100%、20%、100%)。我国各项外债指标均在合理区间内。
我国外债的增长是依托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为基础,是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表现,它与我国实体经济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
所以,无论是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还是从外债指标、外债空间上看,中国的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责编:赵安妮(实习生)、李栋)分享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